随着金元足球时代的落幕,中超联赛引进的外援已从奥斯卡这样身价高达六千万欧元的超级巨星,沦落为如今标价仅四百五十万欧元的“平价商品”。过去,球迷们还能欣赏到保利尼奥行云流水般的盘带过人,而如今呢?在今年的亚冠八分之一决赛中,上海申花队被日本川崎前锋队连灌四球,球员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下,甚至难以完成一次流畅的传球。有球迷不禁调侃道:“现在的中超比赛,就像是外援带球疾驰的慢动作回放,而国内球员只能站在一旁,目送他们表演。”
裁判的执法同样未能为联赛带来稳定。
在疫情期间,由于无法聘请到高水平的外籍裁判,本土裁判的判罚尺度变得摇摆不定,使得比赛场面支离破碎。仅在2020赛季中超第一阶段,就有六支球队提出了多达九次的申诉,足见裁判的错判、漏判已成为家常便饭。球员们在场上的火气也因此愈发难以遏制,去年一年,仅罚单就开出了五十余万元的高额罚款,仿佛将赛场当成了角斗场。
青训体系的断层情况,比我们想象中更为严峻,年轻球员甚至连比赛机会都难以获得。
尽管我国U20国青队在亚洲杯上曾以5比2的比分战胜吉尔吉斯斯坦,其中小将王钰栋的突破展现出几分巨星潜质,但曾被徐根宝寄予厚望的“未来之星”蒯纪闻,如今却只能在中乙联赛中挣扎。究其原因,中超联赛为U20年龄段球员提供的出场时间位居全球末尾,仅为0.7%。相比之下,日本的高中联赛竟能吸引五万观众入场观赛,而我们的年轻球员却只能枯坐替补席,将板凳坐穿。
更为令人心寒的是青训教练的待遇。前国脚张玉宁曾透露,上海地区的青训教练月薪仅为三千元,甚至低于餐厅招聘杂工的四千五百元。日本拥有多达三万五千名C级教练,而我国全国范围内都难以凑齐这个数字。有家长无奈地抱怨道:“孩子跟着训练了两年,停球距离依然远达三米,教练自己也说不清战术板上到底画了些什么。”
从停球到射门,基本功的匮乏触目惊心。
国外球员能够在高速对抗下稳稳地停球和传球,而我们的球员呢?长期以来,联赛节奏的缓慢使得他们一到国际赛场便暴露无遗。在本年度的国足世预赛中,曾出现前锋面对空门却将球踢飞的尴尬场面,解说员当场陷入了长达三秒的沉默。球迷们对此编织段子调侃:“中国球员射门,就像解数学题,步骤都对,就是算错了答案。”
体能更是我们球员的硬伤。与日韩球队交锋,往往在比赛进行到六七十分钟时,我们的球员便已气喘吁吁,体力不支。申花队在那场0比4的溃败中,下半场完全如同散步般进行。有人认为,这归咎于俱乐部训练的不足,中超球队赛季前的体能储备,仅仅是为了应付国内联赛的慢节奏,根本无法达到国际比赛的要求。
反腐风暴席卷过后,足球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近期,足协展开了一系列反腐行动,从前国足主帅李铁到众多足协官员,多人被判处重刑,甚至无期徒刑。联赛环境似乎因此变得更为洁净,本赛季中超观众人数攀升至四百六十六万,武磊更是打入三十四个进球,创造了新的纪录。然而,这些表面的热闹并未改变联赛的本质:球员依然依赖外援的发挥,战术套路依旧陈旧不变。
足协今年允许同时上场五名外援,本意是希望以此激励国内球员进步,但青岛海牛队的主教练宿茂臻却直言不讳地指出:“这实际上是在挤压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目前,中超中游球队的投入尚不足两亿元,俱乐部主要的收入来源依赖于赞助商的注资,门票和周边产品的收入几乎微乎其微。有球迷尖锐地评论道:“球队的名字都不能进行冠名了,企业又怎么会愿意持续投入巨资?足球归根结底,还是一门生意。”
我们的足球,就像一间装修得富丽堂皇的毛坯房,表面上看有二十二名球员、裁判和足球在奔跑,但其内核却已空空如也。奥古斯托八年前那句“看起来像足球”的评价,至今仍然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我们脸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